政策法规 丨 业务指南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一个身患重症退休老教师的公益情怀

一个身患重症退休老教师的公益情怀

2013-04-19 09:09

他,身患癌症并两度走进手术室安装心脏支架,却从未离开他热爱的教育岗位,退休后仍坚持主动要为学生做讲座报告300场,即使每场讲完常常要两个小时才能恢复体力;他和他的家人长年关心资助贫困学生,现今78岁高龄仍在东奔西跑、施德行善。他叫杨福新,扬州大学的一名退休老教授。

  杨老师关心下一代、资助贫困生、提携中青年的事迹,一直是学校流传的佳话。以他的感人事迹为蓝本创作的话剧《执着》,深受广大师生好评。中国关心一下代工作委员会《中国火炬》期刊、《新华日报》以及扬州市新闻媒体对他进行过多次报道。人民网、新浪网等众多网络纷纷转载,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给学生作300场报告:老教授的暮年事业

  学生的思想教育一直是杨福新老师关心的问题。1997年退休之后,作为唯一的退休教师代表,他与退下来的校院领导共同参与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2004年,他牵头组建了校关工委第一个专门工作组——理论宣传组,八年来带领宣传组10多人分100多个选题为学生作报告600多场、听众80000多人次。他个人也给自己定下退休后再讲300场报告的任务,如今已完成230多场。谈到他带领的理论宣传组的工作成效,原扬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关工委主任梁隆圣这样说道:“校关工委由原先的默默无闻到现在全省、全国教育系统闻名,与各校区离退休党总支倡导的老少共建和杨教授带领的理论宣传组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78岁高龄的杨福新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曾两次安放过心脏支架。有不少听课同学见到,走下报告台的杨福新一言不发,径直走向休息室,躺在沙发上闭目养神,常常两个小时后才能恢复过来。有一次报告会上,杨福新正讲得起兴,突然感到胸口一闷、眼前一黑,差点昏倒在讲台上。为了他的健康,组织上和家人想办法限制他作报告的密度和时间。可只要有机会站上讲台,他必然会“违约”,3个小时的报告,没有一场提前结束。10年来,一茬又一茬的学生被杨福新的报告感动着,感动不仅是为其报告中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更是为了他本人。

  “报告是我同疾病斗争的一剂良药,我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我年岁偏大了,还能再讲两三年,争取讲满300场,然后退下来,让年轻人接我的班。”杨福新老师就是这样的执着。

  助困劝学:给学生另一个温暖的家

  1995年秋,杨福新老师的一个爱心动议改变了两名贫困大学生的命运。那年,杨老师选定了小马和小魏两名贫困生,决定帮助他们完成本科学业。他每月资助他俩每人60元,为他俩改善伙食,并经常约请他们来家做客,还不时为他们添置新衣。到了毕业年级,小马想报考研究生,可外语基础较差。杨老师与外语系有关老师协商,将小马安排到英语专业班听课。最终,小马以优异的成绩并经杨老师引荐考取了中共党史研究生,又于2002年考取了中央党校博士生。在小马攻读硕博士的6年间,杨老师继续在思想、生活和学习方面给予他关心和资助。2005年,小马被国务院信访局录用为公务员,踏上人生的崭新旅程。而小魏在杨老师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学业,回乡做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如今,师生之间仍常常通信通话,相互关爱。

  在杨福新老师心中,不只挂念着小马个人,还牵挂着小马的家人。原来,小马的三个妹妹中最小的妹妹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务农了,而二妹马永艳就读高中却也产生了辍学念头。得知此事后,杨老师在要求小马做好妹妹思想工作的同时,直接写信给马永艳,希望她克服暂时困难,向哥哥学习。在一次次鼓励、劝慰下,马永艳重拾信心,继续自己的学业,并于2004年电大毕业后到当地一个中学任教,成为一名正式教师。“杨教授,您信中句句朴实的话让我感动,我们虽素不相识,但您对哥哥及全家人的情我永生难忘……”马永艳在给杨教授的回信中写道。从资助小马一人到接济他全家,“杨福新式”的公益比我们想的多、想的远、想的深。

  2007年8月,当了解到仪征月塘乡的小王同学考取了大学,但由于家境贫困面临失学的困境时,杨老师及时向她伸出援手。当他冒着35度高温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小王家人面前时,一家人感动得潸然泪下。杨老师当场将1500元钱塞到了小王手里,并开始每月资助她300元生活费,直到完成大学学业。像这样资助关心贫困学子的事,这杨老的故事里一个接一个地演绎着。

  再推一把:助成一个“博士之家”

  南通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张謇研究所所长王敦琴是杨福新帮助的学生中进步最快的一个,从1994年至2004年10年间,杨福新助其完成学位和职称的两个三级跳: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其实,杨教授一开始是想鼓动王敦琴的丈夫——邵义祥读博的,“没想到让她抢了先”。邵义祥从原江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毕业后,在南通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工作。1997年,杨福新为其前程着想,建议其回母校继续读博。在多次耐心劝说下,邵义祥最终重回母校攻读预防兽医专业,求学于著名兽医学专家刘秀梵教授门下。读博期间,杨福新经常去他宿舍看望,并在节假日邀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团聚。邵义祥、王敦琴的儿子邵玮楠在读中学时,杨教授便热心与这位小朋友通信、通话,鼓励他向父母亲学习,要有高远志向。“小朋友”也给这位“公公”回信,说说心里话。如今,这位小朋友已在南大博士毕业,目前在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王敦琴一家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博士之家”。诚如王敦琴所言:“我们一家的今天与杨老师多年的场外指导密不可分”。

  杨福新式公益:从一个人到一家人

  十几年来,杨福新资助贫困生的举动一直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在他的带领下,全家形成了施德行善的崇高新风。

  用杨福新的话说,他的老伴是他们整个大家庭旧衣物转运站的“站长”。她每年会寄一大袋衣物给他关心的学生小马老家,有时还会把自己孙子的玩具随衣物一起寄给马永艳的小孩。

  杨福新的儿子、江苏志诚公司总经理杨晨,在父亲的熏陶下,亦热衷校园公益,大力支持扬州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多次捐款捐物慰问老同志,并资助两名贫困生直至他们毕业。与此同时,杨晨还非常关心学生就业,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实习平台,提供就业岗位。

  杨福新的善举,不仅带动了子女,还影响着第三代。杨教授的孙子小远哲6岁时就跟着参加了“春蕾”资助计划行动,并当众说出了“今后我要少买玩具”。上小学五年级时,当在电视上看到高邮一同龄孩子罹患白血病在苏北医院治疗时,小远哲就拉着妈妈的衣角说:“妈妈,那个女孩蛮可怜的,我可不可以把压岁钱拿出来帮帮她啊?”第二天,他就把1000元送到了在医院病床上的小单同学手上。

  “每年都会有学生给我打电话或上门看望,感谢我曾经的扶助;但我明白,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慢慢忘掉这些,做我眼下该做的事——给大学生做些讲座和资助,助他们成长成才;每周给我的小孙子送去奶奶做的好菜、与他交流学习情况,他和哥哥姐姐们都是国家的希望。”这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在践行了多年公益历程后的心里话。

80.jpg